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17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993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1993年)
- 拍卖监督管理办法(2017年)
-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投资协议(2017年)
- 2017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2017年)
- 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意见(2017年)
- 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2017年)
- “十三五”市场监管规划(2017年)
- “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2016年)
-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2016年)
- 工商总局关于公布政策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公告(2016年)
- 2016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2016年)
- 国务院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2016年)
- 退耕还林条例(2016年)
- 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2016年)
- 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2015年)
- 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2015年)
-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2015年)
- 财政部关于做好政府采购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2015年)
- 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
- 国务院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2015年)
- 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2014年)
- 工商总局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公告(2014年)
- 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2014年)
- 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指引(2014年)
- 2014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2014年)
-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
- 网络交易管理办法(2014年)
- 工商总局关于加强商品交易市场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2013年)
- 关于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2013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3年)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2013年)
-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2013年)
- 2013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2013年)
- 规范对外投资合作领域竞争行为的规定(2013年)
- 拍卖监督管理办法(2013年)
-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2012年)
- 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规范(2011年)
- 旅游局关于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工作意见(2011年)
- 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
- 中央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暂行规定(2010年)
-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2009年)
- 医疗器械广告审查发布标准(2009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9年)
- 医疗器械广告审查办法(2009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08年)
- 药品广告审查办法(2007年)
- 关于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2007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7年)
- 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2006年)
- 围绕大局突出重点深入推进政府廉政建设温家宝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国务院2006年立法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2006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2006年)
- 世界博览会标志保护条例(2004年)
- 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2003年)
- 退耕还林条例(2002年)
- 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2002年)
- 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2002年)
- 旅行社管理条例(2001年)
- 国务院关于修改《旅行社管理条例》的决定(2001年)
- 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
- 国务院关于废止2000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2001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
- 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2000年)
- 电信设备进网审批管理办法(1998年)
- 旅行社管理条例(1996年)
- 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199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19年)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条
国家鼓励、支持和保护一切组织和个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支持、包庇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五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第六条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第七条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第八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
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帐。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帐。
第九条
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第十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第十一条
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销售鲜活商品;
(二)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三)季节性降价;
(四)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第十二条
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第十三条
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
第十四条
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第十五条
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
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监督检查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按照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者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其他资料;
(二)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帐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
(三)检查与本法第五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必要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该财物。
第十八条
监督检查部门工作人员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应当出示检查证件。
第十九条
监督检查部门在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时,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和证明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情况。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被侵害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一条
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
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销售伪劣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第二十三条
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广告的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依法处以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十三条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其中标无效。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经营者有违反被责令暂停销售,不得转移、隐匿、销毁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的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被销售、转移、隐匿、销毁财物的价款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
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区之间正常流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监督检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对明知有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经营者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法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10年)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2013年)
- 国家化肥商业储备管理办法(2024年)
- 土地储备管理办法(2018年)
- 农用薄膜管理办法(2020年)
- 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2021年)
-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
- 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2023年)
- 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关于同意江苏扬州维扬经济开发区等4个园区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通知(201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