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3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96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1997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第十三批)的决定(2019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1997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第十三批)的决定(2019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十批)的决定(2013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九批)的决定(2013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79年底以前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八批)的决定(2012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
为正确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依法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根据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第二条
“确有悔改表现”是指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认罪悔罪;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参加劳动,努力完成劳动任务。
对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提出申诉的,要依法保护其申诉权利,对罪犯申诉不应不加分析地认为是不认罪悔罪。
罪犯积极执行财产刑和履行附带民事赔偿义务的,可视为有认罪悔罪表现,在减刑、假释时可以从宽掌握;确有执行、履行能力而不执行、不履行的,在减刑、假释时应当从严掌握。
第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一)阻止他人实施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揭发监狱内外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三)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
(四)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五)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突出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贡献的。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第十三批)的决定(2019年)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取消一批税务证明事项以及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决定(201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3年)
- 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2021年)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2019年)
- 国内水路运输管理规定(2016年)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2024年)
-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2007年)
- 保障措施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2002年)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工作的通知(1999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第十二条几个问题的解释(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