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接收在台湾地区服刑的大陆居民回大陆服刑案件的规定(2016年)
为落实《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保障接收在台湾地区服刑的大陆居民回大陆服刑工作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办理接收在台湾地区服刑的大陆居民(以下简称被判刑人)回大陆服刑案件(以下简称接收被判刑人案件),应当遵循一个中国原则,遵守国家法律的基本原则,秉持人道和互惠原则,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条
接收被判刑人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条
申请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接收被判刑人回大陆服刑,应当同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机关制作的接收被判刑人申请书,其中应当载明:
1.台湾地区法院认定的被判刑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判决依据的具体条文内容;
2.该行为在大陆依据刑法也构成犯罪、相应的刑法条文、罪名及该行为未进入大陆刑事诉讼程序的说明;
3.建议转换的具体刑罚;
4.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二)被判刑人系大陆居民的身份证明;
(三)台湾地区法院对被判刑人定罪处刑的裁判文书、生效证明和执行文书;
(四)被判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申请或者同意回大陆服刑的书面意见,且法定代理人与被判刑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五)被判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所作的关于被判刑人在台湾地区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已获得保障的书面声明;
(六)两岸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均同意被判刑人回大陆服刑的书面意见;
(七)台湾地区业务主管部门出具的有关刑罚执行情况的说明,包括被判刑人交付执行前的羁押期、已服刑期、剩余刑期,被判刑人服刑期间的表现、退赃退赔情况,被判刑人的健康状况、疾病与治疗情况;
(八)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申请机关提交材料齐全的,人民法院应当在七日内立案。提交材料不全的,应当通知申请机关在十五日内补送,至迟不能超过两个月;逾期未补送的,不予立案,并于七日内书面告知申请机关。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 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2022年)
- 公安部关于修改《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决定(2018年)
-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1994年)
-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1988年)
- 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2013年)
-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给费俊龙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邓清明、张陆“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的决定(2023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改善营商环境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2017年)
- 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2022年)
- 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2006年)
- 对外援助标识使用管理办法(试行)(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