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航道管理与养护发展纲要(2011—2015年)(2011年)
航道是国家重要的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加强航道管理与养护是实现水路运输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重要保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明确今后5年航道管理与养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高航道管理与养护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适应水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制定本纲要。
一、 发展现状
《内河航道养护与管理发展纲要(2001—2010年)》贯彻实施以来,全国航道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航道管理与养护成效显著,管理能力明显提升,航道条件明显改善,养护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水运和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42万公里,养护里程10.22万公里,沿海航道养护里程1万多公里,设标8000多座,基本形成了以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航道网为骨干的干支直达、江海连通的航道网,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省(区、市)15-30万吨沿海深水航道相继建成。水路货运量达到37.89亿吨(其中,内河18.86亿吨),货物周转量68427.53亿吨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长210%、188%,占全社会货运量、货物周转量的11.7%和48.2%。
10年来,航道立法进程加快,一批部颁规章、地方性航道法规相继发布实施。对《内河通航标准》等技术标准进行了修订,航道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航道养护专用航标测量船、大型疏浚船舶等装备和多波束测量系统陆续投入使用,航道养护能力大幅提升;电子航道图、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同步闪技术、差分GPS、AIS等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在航道养护中推广应用,部分重点航道养护实现了信息化、数字化,航道养护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创建国家级文明样板航道1700多公里,省级文明样板航道3000多公里,航道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果。
按照建设现代化水运体系的要求,航道管理与养护仍然存在体制机制不适应、法律法规不健全、养护资金少和应急抢通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解决,以进一步提升航道管理养护能力与水平,不断适应水运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
二、 发展环境
今后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水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剧,经济社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调整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水运的比较优势,水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是国家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作出的战略决策,标志着加快内河水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的战略重点。《意见》提出,到2020年,国家“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1.9万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建成,全国内河水运货运量达到30亿吨以上。《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3万公里,沿海港口深水泊位达到2214个。水运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发挥。随着航道等级逐步提高,通航需求不断扩大,与通航有关的设施建设逐渐增多,航道管理与养护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航道管理与养护工作要适应航道建设与发展以及水运现代化的需要,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航道畅通保障、公共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加强航道管理,不断提升养护水平,大力推进航道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为实现航道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