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2001年)
前言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经济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国际分工大规模重组,资源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凭借其科技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即将出现重大突破的历史机遇,迅速抢占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调整战略,加速科技发展,力争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主动地位。在这场新的国际较量中,科技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开始步入新阶段。“十五”期间是实施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十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出发,按照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确定了“十五”期间科技工作的部署和重点任务,指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提出了促进科技发展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是规范政府科技工作和指导全社会科技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并组织实施“十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家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 形势与现状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九五”期间,我国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科技自身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科技方面,共培育出600多个新品种,单产增产10%左右,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节水技术、ABT植物调节剂和小麦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栽培等重大技术,有力地保障了“九五”期间我国粮食增产目标的实现。工业科技取得了若干重大技术突破,提升了我国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数字程控交换机、氧煤强化炼铁技术、镍氢电池、非晶材料等的产业化方面获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结合三峡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集成电路、秦山核电站二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了若干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药物、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小康住宅、夏商周断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设施的建设,为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高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人类基因测序、纳米碳管和纳米新材料、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微机电系统研究、南海大洋钻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学、非线性科学、认知科学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等八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为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九五”期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在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24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类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转制工作,多数科研机构的运作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技术市场发展迅猛;宏观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1999年,从事研究与发展(R&D)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达53.1万人年,其中企业占31.3%;全国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678.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3%,其中企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占全国的48.3%;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7个(其中包括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0个)、国家工程中心188个,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94个;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数44536篇,本国居民的专利授权量92101件,其中发明专利3097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47亿美元;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6774.8亿元,工业增加值1476.2亿元。
“十五”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确保新阶段农业持续发展,势必形成对先进技术的大量需求;推进企业改革,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必然要求较大规模的设备更新,需要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加入WTO以后,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世界经济科技的一体化和若干突破性技术的出现,将为我国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国际政治和军事局势错综复杂,保障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对国防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能力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特别是自主创新不足,可持续创新能力薄弱;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利于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因素;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研基础设施落后,仍然制约着我国的科技发展,“技术瓶颈”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围绕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 指导方针与发展目标
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抓住科技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地确定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科技事业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一)
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
“十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方针(简称“创新、产业化”方针),力争在主要领域跟住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局部可跨越领域,实现突破。
遵照“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十五”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