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2012—2020年)(2013年)

前言

西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同时,西部地区又是国家重要资源的战略接续地。加强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先后启动实施了一批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林草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水土流失减少,风沙危害减轻,重点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但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巨大,必须针对区域特点开展科学有效的生态综合治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强调推进五大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2011年国务院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工作安排》明确要求“组织编制重点生态区治理规划”。依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有关规定,编制本规划纲要。
本规划范围包括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西南石漠化防治区、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等五大重点生态区,共计包括西部地区574个县(市、旗、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相关团场,总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2~2020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意义

第一节 生态环境状况

我国西部地区位于亚洲大陆中部,是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交汇区域,总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71.5%。该区域地势高差变化大,气候条件差异显著。西北部干旱少雨、西南部温湿多雨、青藏高原寒冷少氧。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大,但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生态脆弱区域面积较大。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全区可划分为寒温带湿润地区,中温带亚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暖温带亚湿润、干旱地区,亚热带湿润地区,热带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寒带亚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高原温带干旱半干旱、湿润亚湿润地区等主要生态地理单元多样。

第二节 生态功能定位

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西南丘陵山地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重要水源涵养区。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均发源于西部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5.6%,水能资源占全国可开发量的70%左右,为我国水资源和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生物多样性聚集区。西部地区集中分布着许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各类动物特有种占全国的50%~80%。在植物种类中,仅高等植物就有2万种以上,约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70%。青藏高原更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布与形成中心,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优质农林牧产品生产基地。西部地区是优质肉、奶、毛绒、皮革等畜产品的重要供给地,同时也是我国粮食、油料、棉花、糖料、干鲜果品等农林作物的重要产区,在我国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特色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西部地区分布着类型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资源,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