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审查财产性判项执行问题的规定(2024年)
为确保依法公正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正确处理减刑、假释与财产性判项执行的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必须审查原生效刑事或者刑事附带民事裁判中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以此作为判断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的因素之一。
财产性判项是指生效刑事或者刑事附带民事裁判中确定罪犯承担的被依法追缴、责令退赔、罚金、没收财产判项,以及民事赔偿义务等判项。
第二条
人民法院审查财产性判项的执行情况,应将执行法院出具的结案通知书、缴付款票据、执行情况说明等作为审查判断的依据。
人民法院判决多名罪犯对附带民事赔偿承担连带责任的,只要其中部分人履行全部赔偿义务,即可认定附带民事赔偿判项已经执行完毕。
罪犯亲属代为履行财产性判项的,视为罪犯本人履行。
第三条
财产性判项未执行完毕的,人民法院应当着重审查罪犯的履行能力。
罪犯的履行能力应根据财产性判项的实际执行情况,并结合罪犯的财产申报、实际拥有财产情况,以及监狱或者看守所内消费、账户余额等予以判断。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 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13—2020年)(2013年)
- 江泽民同志治丧委员会公告第1号(2022年)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
- 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民用航空器事件调查规定》的决定(2022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1987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铁路运输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0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船舶保安规则(2019年)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从犯问题的批复(2000年)
- 工程勘察资质标准实施办法(2013年)
- 朱镕基总理致非洲统一组织第37届首脑会议的贺函(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