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03年3月6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2003年)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曾培炎
各位代表: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报告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 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决议,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计划执行情况是好的,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继续显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02398亿元,增长8%。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国债投资的带动作用,积极启动民间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202亿元,增长16.1%。经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2002年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500亿元,带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国债资金项目形成了一大批优质资产,增强了长远发展后劲,对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精心组织施工,加强对国债项目的审计、监察、稽察和舆论监督,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继续把启动消费作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等综合性措施,为城乡居民扩大消费创造了条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11亿元,增长8.8%。住房、通信、旅游、教育、汽车等消费热点逐渐形成。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业区域布局加快调整,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畜牧水产养殖业稳定增长。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新品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总产量4571亿公斤,增长1%。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带动了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又有一大批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和环保等工程建成投产。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正在形成,高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增长23%。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环保设备、大型氧化铝设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制造本地化项目建成投产。传统工业改组改造力度加大。传统服务业稳步增长,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电信、物流、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服务业方兴未艾。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620亿元,增长20.6%。
西部大开发扎实推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西气东输、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工,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建设进展顺利。“送电到乡”、“油路到县”和“广播电视到村”工程加快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沙治沙、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按规划推进。2002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52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288万公顷。农村中小型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继续推进并进一步规范。制定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电信、民航、电力等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价格改革继续深化,建立和完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实行了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涉农价格收费公示制度。农村用电“两改一同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70%的县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420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不法行为,加大对文化、旅游、建筑、集贸市场等的整治力度,市场环境得到改善。
加入世贸组织有了良好开端,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认真履行入世承诺,制定、修改和废止相关法律法规,降低关税总水平,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开始形成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机制。外贸进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增长21.8%。贸易结构继续改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国内急需的关键设备、先进技术和资源类商品进口增加。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27亿美元,增长12.5%。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增多。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区域和多双边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
财政收入继续增加,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全国财政收入18914亿元,增长15.4%;支出22012亿元,增长16.4%。财政收支相抵支出大于收入3098亿元。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金融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加大。广义货币供应量(M2)、狭义货币供应量(M1)均增长16.8%,全年现金投放1589亿元。到2002年底,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5.4%,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率下降4.5个百分点,国家外汇储备达到2864亿美元。
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加快,教育发展的先导性作用增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神舟”三号、四号飞船成功发射和安全返回,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软件、功能基因组等重大科技专项顺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研机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得到强化。基础教育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开始形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取得新进展。高校、普通高中扩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成效显著。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加快。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普通高校招生321万人,研究生招生20.3万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农村卫生设施项目和中医、专科医院建设进展顺利。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3.4%和4.8%。“两个确保”继续巩固,城市“低保”明显加强。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
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取得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对重点地区的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关停一批污染严重企业,“三河三湖”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城市和工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酸雨恶化趋势得到控制。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0.3%。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步伐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人口自然增长率6.45‰。
各位代表,去年的成绩,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各项工作基础上取得的。五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社会安定团结,国家政通人和,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顾五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在国际经济环境具有诸多不利因素和国内经济运行存在不少困难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及时指导、加强监督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
我们也认识到,经济社会生活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有的还相当突出。一是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存。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主要因素尚未消除,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部分居民收入较低,有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制约着消费市场的拓展。集体和个体、私营投资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二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城镇需要就业再就业的人数较多,农村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新创造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就业需求。三是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相当繁重,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条件,还要做更多的工作。四是市场经济秩序仍较混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国务院高度重视,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 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3年,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迈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步伐的重要一年。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我们既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不仅国内经济运行可能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矛盾,而且世界经济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只有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把困难和问题估计足,把对策和措施考虑充分,才能有备无患,赢得主动。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确定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3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经济增长率7%左右;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
实现今年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区域化,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依法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一大”、“六小”工程。“一大”就是继续加强农林水利重大工程建设,“六小”就是重点支持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扶贫投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饮水、用电等突出问题。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城镇化有序发展。继续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在全国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完善配套政策。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保护农民利益。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落实公示制度,对矛盾突出的要专项治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增长4%。
注意
【之后的内容被隐藏了,请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